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玉山真人的原创博客

闲暇时抒写某些顿悟或渐悟,拍摄某些动物与静物。这一隅,欢迎您的光临!

 
 
 

日志

 
 

《百花湖畔铁梅魂》(初稿)阅读意见  

2012-08-28 20:54:24|  分类: 偶尔读点书[原创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百花湖畔铁梅魂》是杨开盛先生的一部即将出版的传奇小说初稿(打印稿),反映的是铁梅和尚——马士英,从寒门苦读到脱颖而出离开黔地赴大明朝廷辗转为官,而后回黔皈依佛门,到百花湖畔茅坡创立云天寺教化周边民众的传奇经历。

从这部作品的行文和篇幅,可以明显感知到作者的执着和认真,但从欣赏一部章回体小说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还不十分完善,尚有一些有必要加以充实或改进的地方。以下看法,只代表一时一地的个人之见,欠妥或误会作品题旨之处,希望能够得到作者和编者的理解和谅解。

一、作品在谋篇布局上,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一)各回篇幅不太均衡。以页码论,少的不到10页,多的超过30页。比如最少的楔子才6页,次少的第六回才9页,次多的第四回18页,最多的第三回居然达到33页,悬殊太大。与其将不同内容杂糅到一个回目中,还不如进行适当分割另行增加回目为妥,便于文、题对应,也容易归纳回目。

(二)插叙篇幅似嫌过长,影响了叙事主线。例如第14页第一回开头两个自然段交代马士英的出生,接下来插叙他的父辈艰难谋生和祖父辈悲惨死难的辛酸历程,直到第43页第三回中间才重新“接上”,此时马士英已经快一岁了。再如第57页写到马士英在父亲带领下第一次出门,接下来就是插叙和倒叙,直到第61页才重新“接上”话头。此类情形还有,不再列举。

(三)有关人情风俗的描写似乎无益于深化主题和刻画形象,作者直接的抒情、议论或评述所占的比例似乎过高,既淡化了作品的可读性,又使作品的情节主线陷入支离破碎的状态。这里只举一例:第二回中几位年轻的乡村妇女相互间取笑拿别人寻开心的情节,既无益于作品主题,更无益于作品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二、情节结构上空白点似乎有点多,材料取舍上显得有些失当,因此主人公形象没能很好地“立”起来,给人的感觉仍然是一个有点陌生模糊的“矛盾体”。大致如下:

(一)处于学生阶段的马士英,根据作品所描述的,文化造诣已经极高,但文中没有一篇文字材料彰显他的才华。“文人”之间的部分对白采用文言文,无可厚非,但从文言对白中仍然看不出马士英的才华,甚至看不出“得体”,例如他对父亲与村东姜姓老翁两位长辈,直接称呼为“尔等”之类。他对姜姓老翁的藏书总体的评价是:“书中有些诗歌,语言文字特别的精练”,评述太过于抽象和肤浅,同样“彰显”不出他的才华来。

(二)科考中举后作为朝廷要员的马士英,几十年(按作品应是三十来年)之中,究竟有哪些政绩或官声,有哪些雄才大略与“功名”建树,文中同样极少提到,语焉不详,让人引以为憾。

(三)马士英在外做官几十年,期间居然和灵壁弯倚门悬望、一直盼他“出头”的父母毫无往来,除了委派学友潘演达去探望过一次,其余时间跟二老彻底“断线”,生死不知,不好理解;在金榜题名、光耀门楣的封建时代大背景之下,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要知道他不是被发配去充军,而是去做官,还是地位很高的朝廷官员。他自己纵然日理万机忙于公务,不至于手下连一个使唤的人都没有。虽然通过他父亲马再生的思绪,在前面曾有过关于亲人或许会永远离散的简单伏笔,还是觉得无法理喻。

(四)从官到佛的转变,文中虽然提到马士英是试图效力唐王朱韦键却受到他的的冷遇和“悦心庙”僧人诵经的影响,给人的感觉还是稍嫌突兀,缺少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之感。《水浒传》中粗鲁如鲁智深逃亡途中躲入空门栖身并无诚意奉佛,尚且有一个智真长老为他剃度,举行一个庄重的仪式,马士英一行五人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前朝廷要员,何时何地通过怎样的方式“遁入”空门,作品中却毫无交代。

(五)马士英在做官期间对早年为他殉情殒命的梅贞姑娘几乎没有想起过,进入佛门为僧后,居然又是刻诗作画勒石怀念又是恳求托梦,简直是魂牵梦系不能自已,“奉佛”的诚意有多少姑且不论,置佛家的戒律于不顾,似乎同样有违常理。

(六)马士英成了铁梅和尚之后趁化缘之际成行的那次返乡之旅,给人的感觉是灵壁弯和桑梓沟已经人烟绝迹了,因为作品没有写到他走访任何人,没有写到他和任何人有过交流。作人烟绝迹理解,又似乎找不到别的线索可供佐证。莫非“仙凡两隔”,大师不屑于人间烟火?从作品整体来看显然不是这样的。

(七)关于云天寺开光大典的描写,应该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无论是从佛教的教化还是从铁梅和尚的庆功心理,都有必要这样安排,但作品这部分似乎做得不很到位。

(七)云天寺的衰败处理得过于仓促甚至可以说是草率,由此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具体有二:一是反衬出铁梅和尚的奉佛对周边民众的教化并不成功,或者说极为短暂;二是庙产被周边民众侵占致使铁梅和尚灰心失望而弃庙再度流亡他乡的结局,跟“魂”的定位很不相称——他并没有像前文叙述的那样,“融入”茅坡。

(八)目录前面所引的两则县志史料,不仅无助于增强人们对马士英——铁梅和尚的“历史认同感”,反而会给人一种杜撰的感觉,因为史料中的主人公跟这部作品的主角马士英无论在姓氏、官职与皈依佛门之后的最终结局等方面都不太一致。

三,作品的一些其他问题,大略归结如下:

(一)在语言方面,作品过多地使用了欠规范的缩略语,无疑增加了读者理解文本的难度;同时,话语对白中方言和文言文的交替使用,也使本文的语言风格形不成自己的体系。部分文言语句不通顺或不得体,也是一个客观存在。

(二)作品中对同一个角色的称谓往往不统一,例如第二回对马再生的养母(他后来的岳母),就有“中年妇人”“老妇人”“老妪”“小女子”(马再生养母在他养父面前的自称)等称呼,同时又说她只有三十多岁(原文:“老妇人年纪不大,如今还不到不惑之年”),此就年岁上说。除此而外,称谓上不统一的地方还有,比如作者直接称呼试图强认马再生做儿子的那个富翁为“富人”“老狗“员外”“员外老儿”之类。

(三)作品定位为传奇小说是很好的,但既然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演绎,故事的基本框架就应该真实准确,做到大致有据可查;这方面的工作似乎有待于加强。例如第14页写马士英出生的年代是“十五世纪末期”,接着又说他“降生于隆庆元年晚秋,属相猴”,经查《现代汉语词典(附录)》,隆庆元年为1567年,该年干支为丁卯,属相兔,属于“十六世纪中期”,并非“十五世纪末期”。就以1567年为据,到1647年马士英已经八十高龄,而后文却称他们一行逃难来黔的五人都是五十来岁,悬殊太大。

六、文中还有些不太合情理的细节处理,比如第二回中,马再生的母亲作为一位已经结婚成家的富家女佣,居然会出于少干活干轻活每月多得几两银子的考虑忍受雇主的强暴?他父亲居然会接受他母亲在雇主家坐月子、让他跟雇主家儿子一道接受满月庆贺、一起玩耍并入学读书?这在人性极为开放的今天都是不可想象的,但作品确实这样安排了。“人穷志气在”的古谚,文中看不出,但马再生父亲“知情”后立即采取的报仇行为,又似乎说明他不是窝囊之辈。类似问题还有,比如害死马再生父母的那家财主到底居住在何处,就是一个需要明确的问题。其余不再细细列出。

这部洋洋十二万余言的作品,据了解是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限内完成的,因此除了再次强调前面所说的作者的认真和执着之外,也对作品中的一些疏漏表示理解。查阅相关史料、构思主题、拟定提纲、安排情节,直到最后动笔创作和反复修改,无疑需要一段较为充裕的时间,但作者显然不具备这样的优势。

概而言之:一方面,这部作品太“长”了,这“长”体现在作者过多的主观发挥(前面已说明)上;另一方面,这部作品又太“短”了,这“短”便是作品在塑造人物形象和叙事过程中因为忽略或疏漏而产生的大片空白。某些“空白点”,恰好是作品较能“出彩”的地方。当然,文稿现在木已成舟,此刻所提的意见只能算是一个“马后炮”,仅供参阅。

让人物自己说话,让情节自己说话,让场景自己说话,作者什么都不必指点不必评说。小说类体裁似乎有必要这样考虑,尤其是传奇题材的小说。

基于友情,本文不说作品的优点,只提出一时一地个人所“发现”的种种“不足”,不求准确,甚至不求正确,只求跟这部作品的作者和编者相互间能够实现理解万岁。

 

  评论这张
 
阅读(209)|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