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玉山真人的原创博客

闲暇时抒写某些顿悟或渐悟,拍摄某些动物与静物。这一隅,欢迎您的光临!

 
 
 

日志

 
 

舞台剧本《洛神赋》阅读印象  

2017-01-31 15:02:18|  分类: 偶尔读点书[原创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这个剧本试图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为经,以角色之间的情感纠葛为纬,意在歌颂一场唯美的爱情,而且在最后试图升华到永恒(将一个角色神化)。不过,综合地看,效果不很理想,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还可以说事与愿违。根据文本,结合有关传记或历史资料分析,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点:

一、关于主题

毋庸讳言,剧本展示的是一场不太值得讴歌的爱情。

爱情固然是古今中外一切文学样式中的一个恒久不衰的主题,作者通过自己的方式予以讴歌值得肯定,但具体到这个剧本之中,却值得商榷:男主角(曹植)爱上的不仅是一位有夫之妇、有子(女)之母,而且是自己的亲嫂子,即使不拘泥于礼法问题,从伦常角度看,也是不可取的。若说这不伦之恋仅仅作为一种情愫蕴藏于心尚可理解的话,行诸辞色(虽然非常有限,下面将会提及)乃至于公然“争夺”,就更不可取了。稍微夸张点说,其主题意义多少是有些“消极”的,是难以得到广泛认可的。

二、关于人物

剧中人物形象相对来说较为单薄,部分角色的形象设计甚至不很合理。

(一)曹植不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蔑视礼法的人,他只是个孱弱的才子或者说贵胄,除了纵情诗(文)而外,酒在现实中缺乏应有的担当。

曹植对江山社稷并不动心,他也明知自身处境的险恶。在甄宓进入自家父子的视线之初,他闻其名、睹其人,有动于衷,这是可能的,也是合理的;向其父曹操请求“赏赐”甄宓给自己,也是应该得到理解的。

但是,在甄宓正式成为他的嫂子之后,他还存非分之想,甚至变成行动,冒天下之大不韪与嫂子“私会”,当众称呼她为“宓儿”,就不符合他的形象了,至少是不合他性格发展的应有走向。他非常聪明,也非常清楚他的哥哥曹丕的权谋与权力随时都可以置他(们)于死地,因此,在甄宓被“抢走”之初他“毫无”反应,过了很久之后居然又“爆发”出来,是不合情理的。

(二)甄宓的行止有不太合理之处,从人变为“神”,角色转换显得有些牵强。

甄宓在现实中是个令人一见倾心的奇女子,因为曹操大军入侵而终结了第一段婚姻,因为曹操对曹丕“抢婚”的纵容使得她与被指婚的曹植的关系还没开始便告结束,而且成了尴尬的嫂子-叔子关系。她或许有过隐忍,有过不甘,但她很快就适应并认可了与曹丕的夫妻关系,这种关系哪怕说不上和美,也不至于就反目成仇甚至“背叛”的。从处境来说,从内心来说,从在曹魏家天下的角色定位来说,都不允许甄宓把对曹植的曾经的爱慕外化为“行”。

虽然剧本没有予以强调,但可以肯定甄宓的美不会是徒有其表的,不说才华横溢,最起码应该属于秀外慧中的一类,她不会不有所顾忌,不会不有所矜持——这应该是那个具体历史背景下的人性之常、人情之常。相夫教子,才是最“安全”的、最适合于她的价值取向。

生时是一个郁郁寡欢(?)的弱女子,死后居然一步到“位”,成了掌管一方的洛水之神,凭的是什么?自身的机缘?宿命的安排?天帝的感动或怜悯?由于缺少必要的铺垫,显得突兀而牵强。还有就是刻意在洛水边等待见曹植最后一面,对白却显得空洞、浮浅、单调,大大降低了“这一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是“永恒”性。

(三)关于崔琰的形象塑造

崔琰是一个有历史记载的真实的人物,是一个才华出众的磊落之士。按《三国志》的有关记述,崔琰先是在甄宓的第一任公爹袁绍手下效力,因为才华出众,袁绍死后为其二子所争,称疾不仕获罪,后被人救出,直到大破邺城之后的205年才被曹操重新起用。后来虽被曹操冤杀,恰是他刚直不阿的结果,无关人品的卑劣。剧本中把他刻画成了一个“佞人”,估计难以服众。

作为“配角”,这个形象的“戏份”在剧本中相当少,随便换一个人品不堪的小人来充当,未尝不可。

三、关于情节

这个剧本所反映的内容,时间跨度很大,有十六七年之久。但是,体现到剧本中的关于曹植甄宓二人之间的“故事”,却非常之少。戏剧以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作为基本特征去吸引受众,这个剧本虽然反映了一些矛盾,却没有达到这个程度,而且其中一些“矛盾”经不起仔细推敲,不具有“现时”合理性,例如在甄宓被毒死的那个场景中,两位主人公特别是曹植胆敢犯上“抢尸”的表现。

究其实,曹植与甄宓之间的“互动”太少,在用情上只有浅层次的“心动”而缺乏相应的“行动”。二人的第一次“互动”,表现在曹操父子四人观舞时候的一见钟情或者说眉目传情,而这是曹植央求曹操赏赐的结果。而后崔琰设计将甄宓“抢婚”到曹丕府中造成了既定事实,二人爱恋之意落空,但在“强抢”的过程中,看不到曹植的憔悴伤怀或努力挽回,也看不到甄宓的“执着”或抗争——她固然没有选择的余地,但与曹植的“准”关系可是得到她的第二任公爹曹操首肯的,她理当“有话要说”。可是,剧本里面没有反映。很久以后二人的“密见”则处理得较为草率,对白显得苍白、勉强,若说这是因为郭后带人捉“现场”扰乱所致,那么,从甄宓宫中搜出曹植的“疑似”画像,获得曹丕许可之后将她毒死,临死前与赶来的曹植的对白和互动,似乎就有些“过”了、“做作”了:既为人妻,又为人母,居然与小叔子生死“缠绵”,给人的一般印象更大可能是——活该。

总之,“故事”太少,矛盾冲突不够集中、尖锐,材料的详略、取舍有所不当,这是在情节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关于《洛神赋》

作为历史上真实存在并一直留存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的辞赋名篇,《洛神赋》为人们刻画了一位非常唯美的神女形象,她不仅是至美的象征,还是求而不得的爱情或理想的象征。将“洛神赋”作为剧本的标题,在剧本的首尾引用《洛神赋》的经典名句加以咏唱,可以看得出作者对它的重视力度。按说作为辞赋的《洛神赋》,在作为剧本的《洛神赋》中,应该是点睛之笔,应该起到升华剧本的思想主题和艺术境界的作用。

有点遗憾的是,这个目的没有达到。首先是剧本中的甄宓,无论是外在的姿容美、服饰美,还是内在的心灵美、才气美,都跟辞赋中的洛神关联不起来。剧本结尾处的有意识“关联”,则显得很勉强、很生硬。原因已如前面所分析的,铺垫不够,缺乏一步步的渲染、烘托,缺少对这个角色在形象上的着力塑造。

五、其他

其他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旁白和对白。

旁白过多,很多时候却不是非用不可。一般而言,凡是角色能够通过语言、表情或动作让受众接受或理解之处,都不必采用旁白。必须采用之处,也要力求精炼、简洁。其实在电脑时代,旁白一般都被字幕取代了,只是要求没有变。

角色对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是称谓不合理,如曹操父子四人饮酒观舞,曹操称呼儿子们为“诸公”,曹植多次当众称呼甄宓为“宓儿”,甄宓临死前称呼曹植为“皇子”之类;有的是角色措辞失当,如曹丕称帝之前,有人称他为“主公”“主上”,即帝位后居然又有人又称他为“殿下”之类;此外还有角色的台词与他(她)本人身份不相协调的情形。

六、建议

这个剧本虽然不为了再现或重现历史,但既然取材于历史人物和事件,试图在此基础上升华主题,就不得不受制于历史人物本身的某些局限,否则把整个故事背景放到“洪荒之初”也并无不可。关于主题、人物、情节等等的改动,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是容易的事情,加上作者可能是初涉戏剧创作,经验还不是很丰富,因此以下两点建议,仅供参考之用。

(一)可以保持原来的叙事脉络不变,通过增加大量故事充实、丰富人物形象,使他们的感情发展呈现一种合理的渐变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应该着重刻画人物的内心挣扎、煎熬与净化,从而让他们实现感情与人性的双重升华。

(二)把原有的“人间”叙事框架撤到幕后,用一串旁白(字幕)加以概括,让主人公的故事“搬迁”到神界去发展,比如以梦幻(梦魂)的方式展现他们之间的高尚感情。在这样的语境里面,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都可少一些掣肘,但合理性还是需要注意的。此外,还应该着力刻画男女主人公的才情之美。

两种改动,都涉及到篇幅会大大增加的问题,这很考验一个人的耐力与定力。

对年轻作者来说,创作兴趣和创作激情都需要通过鼓励和呵护来得到保障,但不切合作品实际的溢美,害处更大。基于这种看法,这里不谈优点,而是从严挑刺;个人看法未必正确,不足为凭,不怪便好。戏剧文学现在很难找到发表的平台,尤其是非大家名家的作品。若暂时无意改动,存放若干时间之后重新审视,也不失为一项选择。

  评论这张
 
阅读(135)|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