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玉山真人的原创博客

闲暇时抒写某些顿悟或渐悟,拍摄某些动物与静物。这一隅,欢迎您的光临!

 
 
 

日志

 
 

高原深处的真情咏唱——李枝能新诗集《流年碎影》读后  

2017-05-31 21:40:30|  分类: 偶尔读点书[原创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高原深处的深情咏唱————李枝能新诗集《流年碎影》读后 - 李玉真 - 玉山真人的原创博客


        纳雍之行,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莫过于礼品袋中的一摞书籍了。这当中最厚的一本,便是李枝能先生的新诗集《流年碎影》。这本书较为特出,不是因为新诗这种文学样式,而是字里行间的沧桑情怀和真情咏唱;里面不少诗作的主题打动了我,其情怀也感染了我。

“流年”,“碎影”,一般而论,它们的涵义无非是岁月长河中一些零星的“影像”,似乎不会更多。但从诗歌的角度去审视,具体到“碎影”这个意象,集子中却没有“锁定”,对它可以有多重揣摩、多重思考:人(特指诗人自身)的影像?诗的影像?情怀的影像?意象的影像?只能说,都有关,在不同的作品里,又各有侧重。

《流年碎影》选了诗人自1984年以来,三十多年时间内所创诗歌作品中的171首。整部集子分为五辑,前四辑依次是《履痕深处》《高原魂韵》《燃爱取暖》和《凝望风尘》。第五辑《随笔评论》,收录了诗人的一些至交好友的评论文章;不是诗作,却跟前面四辑诗歌作品相辅相成,增强了这部集子的分量。作为一个不擅诗歌的普通读者,不敢也无意企望专业评论家们的项背,跟着写一点阅读之后的心得,主要是出于对诗人的尊重和对作品的赏识,哪怕一些解读未必到位,甚至未必切合诗人的初衷。

集子中每一辑的首页,都有诗人的作者手记。前四辑的作者手记,是诗人从该辑诗作中选出来的部分诗句,可把它们视为每辑诗作的题旨。这里试图从它们入手,稍作探究。

如第一辑《履痕深处》的作者手记:

远离尘世,多么轻盈/此刻的思想无限深远/一些虚无的感觉/令脚下的石头/发出迸裂的声响/梵音空灵,隐居在体内的神明/醒着。轮回的传说里/在安静的云朵里驻足/心怀虔诚/点一炷清香/不知是贪还是诵/留一石绿色/笑声在覆盖的语言里/降下一纸柔美的诗句

仅仅以标题而论、以作者手记而论的话,这一辑,无疑是诗人的行踪在时间长河中的“影”。“履痕”,是理解的核心。

如第二辑《高原魂韵》的作者手记:

高原广袤的胸膛闪闪烁烁/随意一声都可能踏着一个灵魂/任意一块石头都是浓缩的史诗/任何一片草叶都足以展成旗帜/岩孔是不朽的瞳仁/枪与剑早已长成松涛林海/血与泪早已蒸腾为云云雨雨/张扬一种精神并展示一种图腾/沉思  仰起头/终于读懂高原沉重而古老的年轮

这里不仅有高原山川地貌的影,还有栖息于斯的民族的影,历史的影,更有诗人提炼升华意象之后获得的一种厚重的精神之“影”——“张扬一种精神并展示一种图腾”。

再如第三辑《燃爱取暖》的作者手记:

爱过了依然孤独/哭过了仍很伤心/暮冬时分你掌灯归来/温暖一生的时光令人怀想/那时的我将倾吐一切/那时的你多么遥远/目光于终极处悄然滑落/晚风,我衣袖飘悬/干净的双手叠放在温暖的怀中

从本辑的标题,结合上面的作者手记来看,这里无疑就是爱的影、情的影了。当然,在爱与情的基础上,诗人还着力塑造并刻画了更高层面的情怀。在具体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在亲情爱情友情之外,“爱”还有更为宽广的涵盖面。

又如第四辑《凝望风尘》的作者手记:

我时常活在过去/在那里展望现在的自己/下雨了就拿几个小瓦盆/静静等候雨儿把生命的乐章敲起/毫不理会窗外的寒风和摇晃的树枝/生活是慰藉的语言/回首往事我走过的路/已是满目苍凉/诸多的是非和恩怨/此刻都化作虚无/我知道时光会驱走陈旧的烟云/我还会继续回望/并踮起脚尖

这里给我们的感觉,不仅仅是一种陈述,更是一种姿态,关于如何对待生活的姿态,关于怎样对待过往的姿态。这个姿态看似优柔,实则是相当决绝的。

虽然分了辑,虽然有作者手记做了某些界定,题材近似或主题相同的作品,在不同的分辑中却是偶有穿插的。尽管这样,还是不影响我们对《高原魂韵》和《燃爱取暖》这两辑的注意。简言之,这两辑是诗集的重点所在、精髓所在,哪怕诗人未失偏颇,用同等心力去经营了另外两辑。

《高原魂韵》是这本集子中相对更具有情感个性化特征的第一辑。诗人将深邃的目光从历史的纵深里收回来,郑重打量、思考和展示自己生长的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在爱的累积下,一组关于高原的诗作便喷涌而出。

不妨望“题”生义,先看《高原魂》:

一个民族最后的一声怒吼/溅着血,栽/下/山/崖/高原颤栗了苍老了许多许多/岁月风蚀了过去/历史的记忆驳落了多少层/黑土已是顽石的影子/野草长满了荒芜/从此/岩棺缝下了几根粗浓的针脚/这页染血的历史/没人能读懂更没人能诠释/岩石交错无绪殷血交错无绪/呐喊不成风格哭嚎也不入流派/只有眼睛莫名其妙大睁/睁成无数的令人费解/生命泯泯灭灭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后面部分已引入作者手记)

这首诗,充分反映了一个高原民族在历史长河中血与泪、战乱与灾荒、奋争与“没落”的艰难历程。

除此而外,在《高原的回忆》中,诗人抒发了对遭逢厄运而不服输的民族精神的赞赏;在《我魂牵梦系的高原》里面,诗人刻画了一个沉默忧伤的高原,不过,这沉默忧伤本身却也是一种隽永的值得传之久远的精神力量;在《高原人》这首中,诗人则抒发了高原人沉重、凝重而厚重的情怀;而在《高原风》里面,诗人表达的则是高原人倔强而又知足自适的秉性。在接下来的《高原之夜》《雄浑的高原》《夜饮》《大高原》《太阳在高原敲响光芒》等等作品中,高原人的坚韧和乐观、粗犷和刚健、高原自身的雄奇与沧古、尤其是神圣,都得到了不同的展现。可以说,“高原”既是诗人情感的立足点,也是这些作品的思想的着眼点,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抒发了诗人对高原和高原人的敬仰、倾诉与讴歌。在诗人笔下,“高原”是活的,是能够倾听的,是可以与之“互动”的。

水是生命之源,河流则是高原诗意存在的一个基本象征,这不,《纳雍河(一)》《纳雍河(二)》,作为历史记忆里的一种曾经,河床哪怕再干涸,也依然引起了诗人的注目,为之反复咏唱。一些具体的未必能够引起世人关注的僻远去处,诗人同样予以了深深的关注,如《吊水岩》《黑马河》,等等。

不仅如此,在沧桑广袤的背景之上,本辑中还有溯求民族来历的《穿青人》,还有定格在某个历史瞬间的《村姑》,尤其是还有值得《在丰稔季节想起的母亲》。

“高原”这一特定环境相适应的人们的生存方式,便是农业。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历史悠远的农耕古国,任何时髦的理论都无法抹煞这一点,因为相形之下,它们终将是肤浅的、短暂的。诗人的出身注定了他不但不会将视线移开,反而会着力讴歌和抒写。《农业》《农业:关于一种感悟》《我是玉米的儿子》《感受麦芒》《雪下的村庄》《一只鸟飞过我的村庄》《乡村诗人》,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都是源自诗人心底的真情咏唱。

燃爱取暖,是一个较有意思的短语,反映了在苦境中真心付出、而后互相关怀、支撑的意思。本辑中的大多数篇什,也确实反映了这类主题。当然,如前所述,这里的爱与情,都具有广泛的意义。

开篇关于母亲的作品,依次有《致母亲》《唱给母亲的歌》《五叶树》《梦》,关于父亲的则有《父亲》《父亲的嘱咐》《致重病中的父亲》;往上延伸,有《祖母》,往下延伸,则有《我心爱的儿子》;这些都是对亲情满怀眷顾的心灵之歌。

“我”这一“辈”,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作为抒情主体的“我”(或“我们”),包括《一个男人的故事》《我安静地等待你的归期》《我走后一切从简》《我不知该如何爱你》《我唯一的罪过便是爱你》《今夜,我不再想你》《我们》,等等;另一种是作为抒情客体的“你”或“她”,有的有名(对具体作品中的名姓不宜坐实),有的无名。综合地看,这些作品中隐含了失落、沮丧,隐含了彷徨、迷惘,同时也隐含着某种不甘和希冀,或者是有限的小小的欣喜。得而复失也好,自始至终未曾获得也好,不同的“她”与“我”的种种交集,“我”内心的重重纠结,可以说都是这些诗篇的成因。

《最懂我诗的女人》这首,与其他主题或题材类似的作品不同。这首诗的抒情对象“她”,无疑是最特别的一个:

比所有男人更懂我诗的那个女人/并没有爱上我/从头至尾,始终没有/今天想来,这无论如何/该算是一件完美的事/她把一切都拎得那么清楚/诗是诗,人是人/她只认为:诗与我的大头有关/而对头部以下部分/她满足于无知/……

“她”“有选择”地欣赏“我”,有分寸地止步于“欣赏”,没有进一步涉及其他,“我”是有遗憾的,虽然诗中流露出来的是一种“庆幸”。不过,相对于别的类似作品,这首诗的色彩要亮一些。

选择第二辑和第三辑加以阐述,只是本人偏爱的结果。其实,在另外两辑中,同样有许多值得细细品味的篇什,尤其是其中的一些诗句。

以下是第一辑《履痕深处》中足以打动人心、足以引起我们思考的部分内容:

有一株树绿在远古/开满金色的花朵/很多的植物在远方/生长成一种季节/祖先们的手在植物层/生长成根  我的时空之鸟/驮着太阳飞翔在/生命的废墟上/……(《岁月》)

因一滴水而怀念远方/这是我们经常碰到的事情/随便推开一扇门/一句问候就可以使人感动/生活中一些简单的事情/令善良的心朴素而单纯/……/我们把手放在胸口/我们目视村庄的方向/都是一种礼仪的宗教(《回想》)

不必担心接近真实/会把梦丢失/假如日子翻成历史/我会用昏花的目光/重温发黄的照片/怀念也是一种充(《怀念》)

我们都有一个角落/渴望挂上永远失灵的铁锁/我们都有一个秘密/怕别人听更怕自己说/曾幻想每页日历都是白鸽/曾企图把礁石雕刻成会唱歌的海螺/但痛苦并不因为过错/也许云雨飘来时光流过/我们觉得失去比得到更多/……/虽然我只能献上一支熄灭的红烛/假如它仅在壁炉边闪烁/即使它燃烧也不配叫火/……(《穿越忧郁》)

我能让一朵花/沉浸在岁月之中/并且,保持馥郁芳馨/那些有韵脚的声音缠绕老树/始祖鸟衔去久远的叶片/请相信我心灵的历程/要走好几个世纪(《我的生活无可挑》)

并非执意重温一场雨/只是那些平平仄仄的韵脚/注定了一种沉吟/耕牛翻新沃土和农谚的细节/在农历的记忆里凸现/父亲发黑的草帽/掂量一个雨季对于农事的重量/炊烟一直就隐在雾里(《与雨水有关的歌》)

梦,溶解在记忆的阴影里/一只流连的灵魂鸟/低吟着风之曲/谁也不知道昨天是否有过/静谧的星河说不出自己的年龄/除了永恒/一切都毫无意义(《往事》)

每一粒尘埃都是祖先/身上背负的沧桑,让它们的身份/在历史的翻滚中不断抬高/不能再高了。再高,就高到我的膜拜中/打乱一阵风吹走的节奏(《膜拜》)

以下是选自第四辑《凝望风尘》部分作品中的诗句;它们同样不是格言警句,却照样值得仔细揣摩:

他眼巴巴地望着人间/对身边的仙女不感兴趣/只希望,再次回到那个/有老婆唠叨、孩子气人的家/他是谁?/或许是你,或许是我/或许是那河边的垂柳(《在沿河小区梦幻网吧过夜》)

无论是寒风刺骨,还是炎日当头/他都在密密麻麻的线头中/在一锤一钉的岁月里/敲打着道德的灵魂/修补脚下的迷茫(《补鞋匠王小二》)

在最初的煎熬中/绿色的心事/与风雨同舟的水/恋恋不舍/褪色的记忆/还保留着阳光的热情/……/一种颜色的深度/无须硬性的咀嚼/只需轻啜慢饮,流动的细节/会在血液的巡礼中/告诉我们  苦涩之后的沁凉/更能清醒/理智的思考与回味(《茶韵》)

你唇边的天问与九歌,真的无比老辣/喝了两千三百多年了,也不能醉倒一个问号/可有多少晚霞和诗人沾了沾味/就被辣红了眼睛//大夫,没有不散的宴席,请把你怀里的石头放下吧/放下一座山压碎的国殇/我记得,浸透忧郁的种子在等待发芽/那我们去看龙舟/去看放逐的万丈巨浪是不是种子回家的脚印?(《与屈子对饮》)

在这一辑中,关于酒,关于城市生活和故土乡情,关于茶,关于季节与时令,关于古诗人,都是诗人诗歌的触须频频涉及的领域。作为特例,从2011年到2014年,每年端午,诗人都有缅怀屈原的作品。不过,因为编校的疏忽,有几首诗作内容重复了(就整部集子而言,编校也许还可以更严谨)。

这一辑中与其他作品有所不同而引人注意的,是《稻草人》:

你们,站在季节的边缘/不知为谁守候/把幌子摇成一团火/是驱赶鸟雀还是召唤春色/眼看着无人呵护的爱情/在身边一寸寸荒芜/永远张开的臂膀/却无人拥抱//你们,形如一座崇高的礁石/一旦戏演完了/却被人遗弃/任凭风吹雨打日晒雨淋/尽管原形毕露了  可是/责任感仍随着残臂和烂布条/如旗帜一样在风中飘荡/下辈子做一棵树吧/让鸟儿停留/即使只是短暂时光

隐喻和象征,使得这首诗具备了鲜明的特点,令我们掩卷沉思,欲罢不能。

面对栖身的环境,面对牵挂的人、事、景、物,面对高原,面对现实,面对历史,诗人的情怀是深沉、悠远的,除了诗性的表达,可以说还是内敛的。因为这份内敛,我们感受到的是沉郁,是沧桑——它们轻快不起来。

面对高原,诗人吟唱的是一曲曲真挚深情的爱的赞歌,它们足以影响和感染高原上具有乡土情怀和诗意向往的人们,也能够跨越时空,让离乡的游子、遥远的异乡人获得某种不期然而然的共鸣。

总之,高原深处的农村,农业,乡土,乡愁,乃至于可以与诗歌关联的方方面面,都是诗人情感的皈依,但诗人却长时间处于寻找族群精神坐标的艰苦跋涉之中。内心悒郁与行动执着的冲突,形成了这部集子总体的价值倾向。这是我们阅读李枝能先生的新诗集《流年碎影》时,应该注意到的。

有些遗憾的是,在阅读难以形成浓厚氛围、难以得到普遍谈论的当下,一部作品面世后遭遇零反响(约稿除外)甚至不屑的情形屡见不鲜。这种局面对作者创作动力的消极影响不言而喻,对作品的传播也有弊无益——诗歌作品首当其冲。斗胆写一些关于《流年碎影》的零碎而未必切合作品实际的文字,除了前面提及的缘由之外,还有一个主要的动因:我们的生活不缺少诗意,但缺少赏识——包括对生活和对诗歌的赏识。

 

 

 

  评论这张
 
阅读(235)|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